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时隔76年后烈士亲属寻亲圆梦!千里奔赴异乡,在墓前掬上家乡水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5:50:00    

大皖新闻讯"爷爷,我们带着家乡的泥土和江水来看你了。"清明节前夕,在山东省栖霞市观里镇雀儿崖革命烈士陵园内,一场跨越76年的祭奠仪式令人感动:安徽池州贵池籍烈士纪志新的孙子纪光胜等家族4人,在烈士墓前洒下家乡的泥土与长江之水,抒发对先烈的怀念……4月3日,大皖新闻记者辗转联系上了纪志新烈士在池州的后人,了解到这段跨越76年的追思之旅的背后故事。

池州籍烈士长眠于异乡胶东大地

据纪志新烈士家属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纪志新烈士,男,原名纪建华,生于1917年,今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人。1937年从原贵池高岭乡投身革命,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从普通战士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二〇二师独立团团长兼政委。部队期间,纪志新作战勇猛,多次负伤不下火线。1948年淮海战役中,他率部冲锋时身负重伤。

据烈士女婿丁承启2015年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介绍,1949年春,纪志新所领导的独立团某连被编为渡江战斗先遣连,驻在今天的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对岸,担负突破国民党军安庆--贵池的长江防线任务。战斗前,纪志新特意向先遣连连长详细介绍了乌沙镇的地形位置,建议减少炮击。正因为此,攻防时炮弹大多落在敌人阵地和田间,使乌沙集镇免遭战火创伤,得到最大限度保护。部队成功渡江后,负伤的纪志新烈士在医院里接连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表示对家乡解放的喜悦。1949年11月3日,他因伤势过重在山东胶东医院逝世,英年32岁。

烈士牺牲后,其妻纪孔氏年仅25岁,独自抚养年幼子女,侍奉年迈祖母。据家属回忆,纪孔氏每日劳作之余,常伫立村口眺望北方,直至1997年病逝仍未等来丈夫音讯。纪志新的母亲更是思儿成疾,1961年2月28日临终前仍念叨"让志新回家"。这年的3月1日,在当时的贵池县委支持下,纪志新的长子纪连祥与女婿启程踏上寻亲之路。

两人辗转济南、青岛等地,走访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民政厅及胶东医院旧址。在相关方面的帮助下,最终在山东栖霞宋各庄发现烈士的大概安葬地,但未能明确具体地点,也未能如愿迁回家乡。自此,纪志新烈士的忠骨长眠异乡。直至2014年,池州市政府在烈士陵园为其立衣冠冢,烈士英名方得在家乡传颂。

胶东医院旧址

76年后烈士亲属找到最终安葬地

2023年,纪志新母亲去世已过去 60 多年,纪志新烈士的儿子也已去世,纪志新烈士究竟埋在了哪里?烈士的第三代孙辈决定一定要找到英雄牺牲地。纪志新烈士的外孙戴文进告诉大皖新闻记者,2024年底,他们找到山东栖霞"搭把手"烈士寻亲公益团队,并得到了池州和栖霞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

寻访路上烈士后人拍下大量照片留念

多方努力寻找后,烈士的后人们终于找到了线索:当时受伤的战士们曾就地在村民家养伤,纪志新烈士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 202师独立团政委兼团长,后来由于伤势过重不幸牺牲。战士们敢于杀敌的拼搏与奉献精神曾经感动了村民,村民们将烈士就近安葬在附近的一处小山坡上,烈士墓也一度成为村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东栖霞方面相关人员介绍,接到求助信息后,此次从政府到民间,相关各方共同发力,为找到纪志新烈士安葬地奠定了基础。多方求证后最终确定,纪志新烈士墓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当地镇政府从小山坡迁出,与其他46位无名烈士(注:其中有一位烈士墓上标有姓名)统一安葬在当地的雀儿崖革命烈士纪念塔。

纪志新烈士当年的照片

"我们前往山东前还专门回了老家,带来了老家菜地里的泥土,灌了一桶家门口的长江水,还委托当地志愿者,购买了花圈和符合当地风俗的祭祀用品。"回忆这次寻访先辈安葬地的过程,戴文进印象深刻。2025年3月27日早上7时,纪光胜和戴文进等一行4人驱车前往山东栖霞,直到当晚7时左右才抵达目的地,车程近1000公里。

后辈终将家乡水土掬到烈士幕前

"那个时候,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纪志新烈士和他的战友们靠着‘铁脚板’一路抗日。可以说,这1000多公里路都是外公战斗过的地方,我们感觉很亲切,开了大半天的车也不觉得累。"戴文进介绍说,3月28日上午,在栖霞当地优抚部门和志愿者的带领下,他们一行人首先去了烈士牺牲的胶东医院旧址和最初安葬地。

"虽然相隔千里,但我们感觉很熟悉、很亲切。毕竟这里有烈士工作、战斗和生活的气息"。据介绍,纪光胜一行在当地拍照、寻访,希望能多找到一些外公当年的故事。在如今安葬烈士的雀儿崖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的后人们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圈。虽然不知道纪志新烈士到底安葬在哪一座墓下,后人纪光胜率家族代表在每一座烈士墓前鞠躬致意,掬上一抔乌沙家乡的泥土和江水……

安葬烈士的雀儿崖革命烈士陵园

祭奠仪式虽然简单,却不失庄重。"在陵园周围,种满了苹果树、桃子树,春天的时候,这一片很漂亮,秋天的时候还会有收获的喜悦。爷爷一定会感觉到很欣慰。" 虽然先辈早已逝去,但看到先辈被当地政府和百姓善待,纪氏后人感慨万千。"一来到这里,就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完成祭奠仪式后,纪光胜深情地表示。

"虽然外公年轻时就牺牲了,我们觉得很惋惜;但相信他看到如今祥和安定的社会应该很欣慰。我们这一代人过得都很好,先辈可以放心了。"戴文进表示,作为烈士后人,这对他们既是荣耀也是激励,"下一次再来时会带上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感受先辈为革命事业、为民族安危抛头颅洒热血的真实历史。以此激励后人们,不仅要铭记,更要传承。"

孟智超 大皖新闻记者 朱春友 (图片均由烈士亲属提供)

编辑 陶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