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杰米·穆赫兰(Jamie Mulholland)有个“响亮”的外号——“大胖媳妇”。在短视频平台,他与中国妻子张踩铃分享一家四口的日常,憨厚可爱的形象收获了许多网友喜爱;而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课堂上,学生们称呼他“杰米”。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杰米身着浅灰色衬衣出现在镜头前,展现出他学术的一面,对文化差异、教育理念侃侃而谈。不久前,这段视频登上微博热搜前十,超过1000万网友好奇“这个外国男人为何被称为‘大胖媳妇’”。而本来通过短视频熟悉他的网友则感慨,“第一次见到正常讲话的‘大胖媳妇’”“与喜剧般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
杰米的中国情缘起源于2008年。这一年,杰米本科毕业后来到中国,随后在厦门认识了张踩铃。2022年,杰米辞去了英国的工作,办理签证再次来到中国和妻儿团聚。妻子张踩铃常在综艺节目上谈起丈夫因语言和文化差异闹的笑话,比如好心“浪漫”却买了菊花送给她;在东北饭店吃饭时,为了吃一口锅包肉跟着电动转桌跑圈。
“选择前往中国发展的动机离不开那段在中国生活的回忆。”回顾2008年到2013年的经历,杰米觉得选择中国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为了家庭”。2008年,杰米首次来到中国,刚本科毕业的他在华北科技学院找到了一份外教的工作。他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来自好莱坞电影,“中国人都会功夫”,而北京奥运会给他留下的“真实回忆”则是志愿者的热情和干净的城市。
再次来到中国已是2022年,这次重逢更让杰米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他表示,自己见证了中国从现金交易到电子支付的转变过程,“进入数字商务时代”。
他记得,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智能手机正在兴起,无线网络普及,很多人用上了笔记本电脑,“我来得正是时候”。而现在,他感叹于扫码或触碰付款的便捷、人们在“成堆的快递”中寻找自己网购的商品、从出租车到网约车的出行变化。
这几年,数字产品极大便利了他的生活,比如使用外卖软件购买酒水“救急”聚会。“这些服务提升了我的期望。”他会在健身房点烤串吃,“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的便利服务”。
让他获得最便利体验的当属微信,“几乎可以用它做任何事情”。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他想把微信推荐给加拿大的亲友。“微信很方便,功能包括财务管理、群聊、生活缴费、申请保险、短视频、门票购买,甚至还可以‘给女儿学校的午餐卡充值’。”杰米把“下载微信、地图、购物软件和翻译应用”当作外国人来中国的“第二要务”——“第一是要掌握基本的中文‘你好’‘谢谢’‘12345’‘多少钱’。”杰米笑着说。
杰米在攻读英国雷丁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时,就做关于中国的研究。那时,他关注到中国主动与非洲国家分享减贫经验,向非洲提供知识、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增长和现代化。“作为全球经济大国和成功的减贫范例,中国不仅关注国内的贫困问题,而且始终致力于参与国际人道主义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贫。”
2023年9月,他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为博士研究生讲授学术英语课程,以便学生们日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期刊上发论文。杰米对学术的一丝不苟让学生们印象深刻。上第一堂课时,有学生谈到关于网络昵称等问题。杰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在不同环境里充当不同角色。虽然他享受与妻子拍摄短视频、和家人旅游的时光,但在课堂上,保持学术氛围是第一要务。
杰米非常认可中国学生的勤奋和努力,所以课后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备课。在他看来,中国学生擅长系统性知识建构,而西方教育更强调批判性思维。课堂上,杰米把这两种教学进行了“融合”,他要求博士生的学术讨论一定要敢于发表看法,以批判的思维看待其他人的工作,同时敢于开口说英语,不要害怕犯错误或丢脸,“就像国际学生也会说出不地道的中文”。
目前,杰米自己也还在努力学习中文,甚至尝试融入小区里大爷大妈们的交谈。他养出了“中国胃”,喜欢云南菌菇、新疆菜、湘菜、火锅、东北炖菜、烧烤等,能列出各地的代表美食。他想拿到“五星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留在中国生活下去。在杰米看来,真正融入中国的标志是拥有“五星卡”,“这样在火车站里就可以和中国人一样刷证进站,不用再掏出自己的护照”。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傅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3日 04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