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习惯。自古以来,书就是人类的好朋友,孔夫子以书为伴,满腹经纶,流芳百世;毛泽东博览群书,雄才伟略,振兴中华……
书是“金钥匙” ,读书开启成功之门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读书,能涉取知识,凝聚智慧,增长才干。
近期,湖北石首农商银行根据《全市农商银行强化宣传引领营造良好氛围助推“春天行动”业务发展活动方案》要求,面向全行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旨在挖掘人才、培育人才。从青年员工的文章答卷中不难看出,有文笔极佳、操翰成章的青年才俊;也有寥寥几笔、敷衍了事的凡夫俗子。一篇文章定胜负,一篇好文章改变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乃至人生轨迹。
把自己心中所想,化作文字,浮于纸上,是一种能力。这种才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沉淀的,只有平时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妙笔生花,写出行云流水般的文章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训告诉我们,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更要把读书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如农商银行办公室要对外宣传报道,撰写工作总结、汇报材料、领导讲话等;业务部门要起草活动方案、工作意见、考评办法等。各行各业都需要文笔好的专业人才,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如同锦上添花,脱颖而出。
见过许多人,或喜悦、或愤懑,时而有感而发,酝酿半晌却无从下笔,只留下些苍白的文字,心气难平,又无可奈何。这时,便体现出读书的重要性了。一个人不读书,没有才学,那么他说的话、做的事,一定是苍白和缺乏影响力的。
切莫“书到用时方恨少”,当“黄金屋”近在咫尺,没有“金钥匙”,终究海市蜃楼。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努力加坚持才会成功。
书是“指明灯”,读书点亮精彩人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不仅是良师益友,更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灯”,能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让我们活的精彩,实现人生价值。
记得十年前的老徐,还是不良资产事业部的一名内勤,他隔三岔五来办公室盖公章,每次来都会寒暄几句后切入主题,询问他的稿件发表情况,是否需要修改?清收大队又攻坚了一笔“千年老债”,是否可以报道?近五十岁的人了还如此执意于写作,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今天的老徐,仍笔耕不辍,已成为办公室的“老笔杆”,他负责撰写的领导讲话、汇报材料、工作总结、通讯报道,信手拈来、样样精通。每年200多篇掌上农信新闻平台上稿任务都出自他之手。2025年被评为全市农商银行“信息宣传先进个人”。
每天下班,老徐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他要一个人静静的读一读书,上网浏览当天的时事新闻。通过每天的学习,他对党中央方针政策了如指掌,党章党规融会贯通,政府工作报告等系列讲话已研读N遍。
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坚持善读书、精读书,才能在写文章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坚持读书,坚持写作,成就了老徐多年以来的“作家梦”。
书是“营养品”,读书永葆魅力青春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读书,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灵的平和、精神的慰藉。
提及机关的阿萍,大家都被她的才华所折服。讲台上的她,主持节目端庄优雅、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大会上的她,汇报工作语惊四座、能说会道、侃侃而谈;而生活中的她,却怀揣一颗“少女心”。一场电影《哪吒2》,让她哭的稀里哗啦、泪眼婆娑,回家后儿子误以为谁欺负了妈,原来是电影欺骗了她。
阿萍有个特点,无论她在哪里,只要看见书籍、报刊、文件,她都会借去阅读。遇到精美的词句,她会摘抄下来;好的文章,她会复印下来;只要是下发的文件,她都会收藏起来。由她创办的机关图书阅览室藏书达千本。她的文章多次在省市行社、地方媒体、国家刊物发表,多次评为“优秀通讯员”。
几十年如一日,读书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使她变得淡定、达观、多知。“韶华易逝、红颜易老”,唯有内心的修养与外在的气质才会魅力无限、青春永驻,如同阿萍的座右铭: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于夜静更深之际,细雨敲窗之时,抛开尘世烦忧,与书香为伴。让时光在书页间流淌、笔触里纵横,墨香渲染间,聆听心灵深处最真、最纯的声音。
让我们开始阅读,开始思想,开始与众不同。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燥,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湖北石首农商银行 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