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盛锐 杨晓轩 通讯员 桂慧君 朱柳雯
开栏语:
7月1日上午9点08分,杭州市气象台发布2025年第一个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预计当天拱墅区、西湖区、上城区、滨江区大部分街道最高气温可达38℃左右。
预计7月将持续高温热浪天气,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高1℃左右(常年29.3℃),其中东部偏高1~1.5℃,高温日数20天以上(常年16天);降雨量偏少1~2成(常年167.5毫米),高温间歇期仍有强对流风险。
随后的浙江天气预报也提醒大家,浙江大范围高温天气来袭,且高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气温滚烫,日子滚烫,生活滚烫。
这个夏天,00后钢筋工毕波和同事们一起在海边造大桥。杭甬复线宁波三期项目甬江特大桥施工现场,三座主塔正拔节生长。毕波们正加紧进行着钢筋部品绑扎、吊装、混凝土浇筑等工序,确保这座三塔不对称斜拉桥年内主塔封顶。
这位老家安徽芜湖的年轻人,自2023年加入项目起,便一头扎进这片“钢筋森林”,专注于完成毫米级精度的钢筋绑扎“绣花活”。
60岁的钱月华,是杭州假山路社区的助老专员。送餐这件事她已经坚持了许多年。每天的订单不固定,老人们有需要都会喊她下单。送餐不分寒冬,也不分仲夏。钱月华说只要能做,她会一直送,因为现在是她在付出,有一天她也需要别人服务。
杭州北高峰,85后王峰峰和同事们正在对索道支架轮组进行一场大“体检”。烈日下,钢索温度高达60多度,爬上支架站在半空,逐一排查各个组件,他们沾满油污的双手,拧紧的是万千游客的安全阀门。
还有四季青市场里干活的拉包工、西湖喷泉附近守护的“最美人墙”志愿者……
今天起,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2025我的高温日志》,记录这个夏天的一些生活印记,以此致敬汗水,致敬付出,致敬每一个高温下为生活打拼的普通人。
第一期“我的高温日志”,走近助老专员钱月华。
中午10点半,路上行人不多,杭州上塘街道假山路社区食堂里,人却越来越多。
60岁的钱月华,就是其中之一。
每天这个点,她都会准时出现在这家名为“真巧心”的社区食堂。
钱月华穿着“武林大妈”的红马甲,还戴着一顶白色的空顶帽,“我来是有任务的,要给不方便出门的老人们送餐。”
钱月华在和社区居民交流 记者 杨晓轩/摄
约定送餐的时间还没到,钱月华会帮店里的老人们打包、买菜,顺带看看今天有什么样的菜品。
“这家食堂味道蛮好。”钱月华告诉我们,“真巧心”6月重新开业,从一家社区早餐快餐店,转变成了社区食堂,“以前都要骑电瓶车去蔡马社区的食堂买,来回都要十几分钟,现在方便多了。”
根据老人的需求,钱月华每天的送餐数量并不固定,“他们有需要了,都会联系我下单。我按照约定的时间送过去。”
钱月华在打包饭菜 杨晓轩/摄
今天下单的宋大伯要的是两荤两素,“宋大伯身体不好,今天正好是去医院检查,来不及烧饭了。他爱人跟我下的单,菜由我选。”钱月华手上的活没有停,很快就将宋大伯的单子打包好,她给宋大伯选了西红柿炒丝瓜、红烧肉、冬瓜汤、凉拌牛肉。
钱月华和宋大伯约定是11点,提前10分钟她就出发了。
宋大伯住得不远,钱月华选择走过去,“远一点还是要骑车的,不能让饭菜冷了。”
从食堂的空调房里一走出,热浪扑面而来。
送餐路上 杨晓轩/摄
钱月华步子迈得大又快。
“最多时,我一天送过十多单。”因为经常派送,去宋大伯家的路,钱月华很熟悉,不到五分钟就到了。
宋大伯已在家等候,一听到敲门声,就开了门,并一直说着谢谢。
钱月华将餐盒一一打开,并扶老人坐下。宋大伯说,自己牙口不好,最爱吃的就是丝瓜之类的蔬菜,“今天的菜点的毛好嘞。”
老人吃上了钱月华送的餐 杨晓轩/摄
在老人的夸赞声中,钱月华笑着离开了。
作为假山路社区的助老专员,送餐这件事,钱月华已经干了十多年。
在很多人眼中,60岁的钱月华也已经是一位老人。有时候,高一点的楼层,她的膝盖隐隐有些难以支撑。
杨晓轩/摄
假山路社区党委书记沈晓磊说,目前整个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超2000人,用餐需求较大。在前期考察和店主支持下,真巧心社区食堂于6月开业,“缩短了老人们吃饭的距离,也让钱大姐省了不少心。”
社区食堂刚开业没多久,现在需要配送的老人还不多。沈晓磊表示,后续将持续和店主保持沟通,随着订单的增加,也会安排店员进行配送。
钱月华说只要还做的动,肯定会接着送的:“等我干不动的那一天,也需要别人帮助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