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参访活动迎来了收官之日,来自全国二十余家媒体的近百名媒体工作者和正能量网络名人走进新地标,感悟新发展,亲身体验“实时刷新”的大美天津。
津一·PARK:博物馆+体验厅+打卡点,你想要的这里都能满足
“请您转动转速按钮,屏幕上的机器会根据您的操作转动。接下来请按下绿色的按钮,启动滚齿车床。最后一步请您推动滑杆,完成操作。”在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区内,讲解员王熙向媒体团介绍着设备的操作流程,参观者可通过操作微型机床模型、参与机械原理拆装、观摩数控雕刻演示等活动。参与模拟互动的一位媒体团成员获得了满分的成绩,她分享道,“除了专业人士,我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这些机床,在这里虽然是模拟体验,但也能让我们初步了解它的运作流程以及工作状态,是一个很棒的设计。”
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坐落在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原址,以中国机床工业发展的标志性生产空间——“金三车间”为核心展区,重点展出40余台珍贵的机床以及工业实物、文献和影像资料300余件。曾经的第一机床总厂是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中仅存的三个完整保留老厂区的工业遗存之一。如今,第一机床总厂项目定位为“都市产业公园”,津一·PARK以历史建筑为基底,借助得天独厚的公园绿地空间,营造出自由鲜活、复合多元、有机持续的共融空间。
行至津一会客厅,工业风的吧台装饰格外抓人眼球,墙体上镶嵌着两面盲盒墙,“大家可以随意地打开其中柜门,每一个格子里都藏着不同的内容。”天津第一台拖拉机的介绍、一个齿轮、一个开关……媒体团像开盲盒一样探寻着天津工业发展史。国际在线记者胡晓薇表示:“这种独特的展示方式让我很有求知的欲望,每打开一个新格子就打开了一段天津工业的记忆。”
国家海洋博物馆:从孩提到耄耋,总有一个展厅引你驻足
“我们平常用的海绵是一种清洁工具,但在海洋中确实存在着这种生物,它躲过了五次生物大灭绝活到了现在。”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媒体团在国家海洋博物馆今日海洋展厅近距离感受这些“未曾谋面”的奇妙生物。
据介绍,国家海洋博物馆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展览展示面积2.3万平方米。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筑主体3层局部4层,陈列展览内容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分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版块,共设12个常设展览,同时设有博物馆商店、餐厅、咖啡厅、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党组成员、副馆长刘洁介绍说,“我们的展览中既有展示生物多样性的标本化石,也有展示我们科技进步的场景模拟,比如“蛟龙”号这样的1:1的模型。所以来到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下至几岁的孩童,上至耄耋老人,大家都能在这当中找到自己喜爱的内容。”
四川电视台记者王瑞琼开心地说道,“国家海洋博物馆覆盖面非常广,浩瀚的海洋历史、丰富的生物标本、精妙的船舶模型都能在这里看到,刚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静卧在小小透明胶囊里的小型贝壳,需要屏息凝神才能看清其精致的轮廓,实在是太可爱了。”
古文化街:来感受好吃、好看又好玩的老城新韵
9日下午,媒体团参访活动最后一站来到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津古文化街。古文化街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天后宫为核心,建筑风格多样,街区内集聚了十八街麻花等众多非遗和老字号,是津派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民俗文化丰富,有天津皇会等传统活动,还有各类特色美食,是感受“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的绝佳去处。
走进泥人张世家店铺,三面巨大的展柜里摆满了栩栩如生的泥塑,从执剑震八方的狮子钟馗,到经典的孔子像,再到仙风道骨的老子,每一件作品都让人为之惊叹。据悉,泥人张世家自清末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从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先生到第二代泥人张传人张玉亭先生,再到第六代泥人张传人张宇先生,历经六代父子传承,他们用非遗泥塑讲述着不可磨灭的津门匠魂。
在交谈中,红星新闻记者刘亚洲表示这次见到的古文化街和之前有些不同,“我之前在天津上学,上学期间我经常来古文化街,那时的古文化街感觉是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街道。相隔十年再次故地重游,古文化街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但客流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我能感受到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天津感受天津的文化,了解天津的历史,看到天津发展得越来越好,我由衷地为天津感到开心。”
古文化街宫前广场内,将于9日晚上举办的“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南开大学俄罗斯籍硕士研究生巴丽娜将讲述自己与天津的故事,“我从小在天津长大,也算半个天津人,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向世界展示天津,现在京津冀交通圈发展得非常便利,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天津感受天津魅力。”
“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参访活动圆满结束,三天的时间内,媒体团亲身参与了解了天津的历史脉络、文化渊源以及创新发展,也用文字与镜头记录下了第一视角的天津。相信通过此次合力报道,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天津的开放包容与文化活力,让津派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津云新闻记者杨晨 摄影刘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