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绩论英雄 发展添动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7:11:00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领军教授陈世国团队传来喜讯:时隔两年,团队再次获批承担某国家重大工程二期项目,经费超5000万元。

5年前的陈世国无职称、无高影响力论文,2020年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后,他的人生轨迹陡然改变——凭借承担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及在其中的突出贡献,先后获评副研究员、研究员,并受聘“华山学者”领军教授。

这背后,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近年来立足电子信息与国防科技特色,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核心,构建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新体系。

分类分层:让“非常规”人才“评得出”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套精准识才的“菜单式”评价机制,打破了“唯论文、唯职称”的传统桎梏。

“我们分类评价拓赛道,分层评价重成效。设立专职科研岗并单列职称系列,重点考察在国防及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突破。依据人才成长周期,通过定量、定性、第三方相结合等方式设置评价类型与层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部长于磊说,学校还成立六大学部,按研究领域匹配评审专家,重点评估承担重大攻关任务科技人才工作对国家战略的支撑性。

这套机制让“非常规”人才脱颖而出。2024年引进的量子计算研究者鲁勇,虽无传统“帽子”,但其开创的量子芯片与人工智能融合技术被认定为重大装备发展核心,学校破格授予其“华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及教授职称。仅一年时间,他的团队便从理论上论证了更高温区量子计算架构可行性,打通了人工智能设计量子处理器关键技术节点,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

这套机制释放出强大引力。在新一轮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多个实验室成功获批,成为科研攻坚的坚实堡垒。

长周期护航:让攻坚者“留得住”

为让评出的人才能扎下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构建“杰出—领军—特聘—菁英”四层级“华山学者”岗位体系,实行6年长周期考核,重点评价在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倡导“甘坐冷板凳”。

该校还在职称评审中开辟“一人一议”绿色通道,优先推荐国家重大工程贡献者;设立“突出贡献”奖励指标,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高等级岗位者不参与常规业绩分配,成果惠及团队成员。

受益于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部教师杨凌2020年破格晋升教授后迎来科研发展期,不仅牵头重大项目,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据统计,“突出贡献”评价机制实施以来,全校高级职称晋升134人,占职称晋升教师总量的17%,有力支撑了学校重大攻关类科研项目的推进和完成。

“华山学者”计划与“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大服务”五大科研体系协同发力,成为科技创新的“双引擎”。5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近400名从事重大攻关类的科技人才通过该体系晋升发展,牵头承担的大项目显著增长,带动学校年度到校科研经费由8亿元增长至25亿元,产出了一批以服务保障北斗工程、嫦娥探月工程为代表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连续两届牵头获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资源强支撑:助人才“挑大梁”

要让人才评得出、留得住,更要让人才用得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着力打造“资源配置—平台支撑—薪酬激励”三位一体支持体系。

校长牵头成立专门委员会,为紧缺人才提供场地、研究生指标、设备等“订单式”配置,以异地研究院和前沿交叉研究院试点PI制,促进资源互通;学校不断完善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激励体系,科技人才薪酬主要由华山岗位年薪、核心指标奖励、科研奖励等构成,向关键突破者倾斜,让实干者得实惠。

青年教师石磊的经历印证了这套体系的效力。2020年37岁的他评上教授,2022年受聘“华山学者”特聘教授后,承担课题总经费近1700万元,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斩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与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其研究成果在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中落地应用。

“‘华山学者’6年长周期考核,让人能静心干成一件大事。待遇和科研绩效有保障,给了我们挑战国家级重大课题的底气。”石磊深有感触地说。

在配套制度与重大项目的双轮驱动下,学校人才生态持续优化:2024年获批的国家级人才中,青年人才占比55%,梯队结构日益完善。

“学校将立足特色,持续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坚持资源配置向重大攻关领域倾斜。通过评价改革与资源联动,推动电子信息学科攀高峰、筑高原,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赞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6日 第02版

作者:本报记者 冯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