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应用型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契合度,珠海科技学院基于“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与高考学生选专业热度的变迁研究”的实践样本,构建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深度融入地方产业生态,在破解人才供需错配难题上成效显著,为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追本溯源:洞察社会岗位需求生成机制
社会岗位需求的形成是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珠海科技学院洞察社会岗位需求生成机制,通过建立多方合作关系,及时获取产业发展信息,精准把握岗位需求变化趋势。同时,学校关注政策导向,依据政策调整专业布局和培养方向,确保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紧密衔接,为后续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高考:专业选择变化与市场深度映射
高考志愿专业选择的走向,直观反映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预期。近年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新兴专业兴起,成为高考考生眼中的热门选择。珠海科技学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2024年向集成电路领域输送的毕业生同比增长40%,为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填报志愿方面,根据学校的调研结果,家长和学生越来越多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同时超90%的考生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填报志愿,将专业前景、社会价值、薪资空间等指标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为此,学校充分研究国家教育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依托招生就业数据平台,前瞻性科学布局专业且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另外,在新高考模式下,选科组合与职业路径的关联愈发紧密,同时也更能提升学生兴趣和未来职业的匹配度。学校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共育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了选科与职业路径的精准对接,帮助学生提前规划未来职业方向。
协同共进:产教融合,探索人才培养之道
学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在招生环节,建立招生就业数据闭环,依据区域产业迭代趋势,合并8个学院,构建起与主导产业全对应的学科体系;在培养环节,与华为云、腾讯云共建产学研联盟,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就业环节,实现“管理+资源+指导”,构建全链条服务与资源网络,校友协同发力,校友商城平台孵化50家企业,形成“校友—母校”成长共同体,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实现人才的多元发展。
学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通过增加新兴领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使专业设置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在产教融合方面,政校行企多方协同联动搭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政府部门布局和搭桥,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规划与课程设计,如智能制造与航空学院和珠海航空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与珠澳数据谷共建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合作成立“珠澳中医药与生命健康联合实验室”,聚焦天然产物活性成分、药食同源产品研发等方向,开展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并推动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
精准施策:优化学校人才培养策略
学校深入了解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精准施策,强化招生和就业联动。
首先,专家顾问委员会把脉,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和社会各界资深人士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持续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期望,为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学生能够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其次,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增加新兴领域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注重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产业实践营、创新班、项目合作、实习实训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再其次,学校建立人性化的转专业政策,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学校的“零门槛”转专业政策,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允许学生在入学后调整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助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
珠海科技学院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人才供需错配难题方面成效显著,截至目前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了近11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珠海科技学院将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深度融合、供需适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陈闪荣 刘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5日 第06版
作者:陈闪荣 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