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①: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南北小街旁的“总布拾光”胡同记忆展馆。
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图②:在93号院博物馆,年轻人学习非遗制作技艺。
受访者供图
图③:老厂房改造的77文创园。
受访者供图
图④:一名游人在北京钟楼湾胡同内参观拍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打造“听见·胡同”系列活动,将老北京生活场景转化为可触摸的声景体验,重建胡同的声音记忆。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苍老、花木扶疏。北京胡同里,一砖一瓦皆为岁月注脚,见证城市变迁。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自元代延续至今的胡同,作为北京最具特色的城市符号,承载着千年古都的历史文脉。
近年来,北京市努力完成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中的主要任务,全力守护好1000余条现存胡同,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如今漫步北京胡同,青砖灰瓦间腾起糖油饼的焦香、氤氲着豆腐脑的热气,保留着老北京原汁原味的烟火气;四合院里京腔京韵婉转悠扬,工业遗址变身“时尚新地标”,胡同里冒出一个个“文化创意工厂”;爵士乐声从百年建筑中淌出,融合创新激起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北京胡同正以“潮”味十足的姿态变身“网红打卡地”,擦亮这座城市的崭新名片。
胡同里的烟火气
清晨5点,东城区大佛寺东街还沉浸在夜色里,增盛魁小吃店的铁锅中已经腾起滚滚热气。糖油饼在油锅里滋滋作响,裹着焦糖色的酥脆外壳;豆腐脑泛着温润的乳白,卤汁浇上去的瞬间,香气便顺着白瓷碗漫了出来。小吃店不大,木桌挤得满满当当,瓷碗碰着木筷的叮当声、顾客间的交谈声,混合着后厨铁勺搅动汤锅的哗啦声,交织成鲜活的老北京晨曲。
穿工装的上班族踮着脚接过装好的糖油饼,边走边咬下酥脆的一角;鬓角斑白的老街坊慢悠悠在桌子旁坐下,就着芝麻烧饼啜一口豆腐脑,满足地开启一天的日程。“社交平台上都说这是看完升旗后必吃的北京早餐!”一旁排队的队伍里,两位身着格格服的浙江游客告诉笔者。她们正举着手机拍照打卡,入乡随俗地学着本地人模样点了两份门钉肉饼、特色小牛肉包,细细品味这地道的京味早餐。
“增盛魁传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了。”增盛魁小吃店负责人李敬望着店门口的招牌,眼角笑意藏不住。说起这家小店,李敬如数家珍:1928年创立的增盛魁小吃店,靠着一手好手艺攒下口碑,历经近百年风雨,让地道京味小吃的名号愈发响亮。
笔者和李敬正在交谈时,从西城区专程赶来的熟客刘先生忍不住插话:“您尝尝这糖油饼,一口咬下去酥脆香甜;豆腐脑的卤料,也是地道得很!”李敬笑着与老顾客寒暄,转而认真道:“我就想着守住老北京的味儿。就说这豆腐脑,每天凌晨3点就得开工,磨豆浆、点豆腐,一步都不敢偷懒。”刘先生告诉笔者,他家离这里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但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专程赶到这里,就为吃上一口地道的老北京味道。
吃过早餐,穿过钱粮胡同,不一会儿便到了东四四条77号,这便是东四胡同博物馆。这座占地千余平方米的三进四合院,经精心修缮后,完整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建筑肌理,静静诉说着老北京的岁月故事。
走进东四胡同博物馆,迎面便是一面精美的影壁,五只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蝙蝠环绕着中央的“福”字,寓意“五福吉祥”。朱红色的回廊下,树木郁郁葱葱,枝叶间点缀着石榴花的点点嫣红,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老北京俗语中描绘的夏日四合院盛景——“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烟火气与闲适感扑面而来。
东四胡同博物馆所在的这片区域,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这里,游客既能近距离欣赏原汁原味的古建筑风貌,又能透过一件件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展品,探寻这片胡同群跨越岁月的历史变迁。
在东四三条35号,车郡王府建筑遗存静静伫立在胡同里。在这里,笔者遇见了守“龙”近50载的老人李信。李信眼角刻满岁月痕迹,谈及王府内的屋顶壁画时,目光却炯炯有神。在他热情引领下,笔者走进车郡王府的一间房子里,目睹了二龙戏珠的彩色壁画屋顶。“四合院是老北京的根脉,每一处遗存都藏着历史的魂。”李信用手电筒照着屋顶的壁画,声音里满是珍视。在这里居住期间,李信立下严苛家规:不许在房间里抽烟,将厨房放在室外等。
胡同里的故事有着最质朴的生活温度,一砖一瓦镌刻着岁月,一颦一笑承载着温情。胡同里的烟火气,是老北京的灵魂,在新时代里编织成一首绵延不绝的生活赞歌。
胡同里的文艺范儿
漫步北京蜿蜒曲折的胡同巷道,青砖灰瓦间,文艺因子的生长正让古老街巷蜕变为网红打卡热地。从北京东城区到西城区,老胡同经过创意激活,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居民游客的“出片圣地”和“文艺生活场”。
在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巨型烟囱与红砖厂房构成独特的工业风背景板,成为抖音、小红书博主的“私藏机位”。这座由北京胶印厂改造的园区,巧妙保留了烫金模切机、旋转钢梯等工业符号,与一街之隔的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形成“文艺生态圈”。登上楼顶露台,老厂房的砖墙肌理与胡同青瓦相映成趣,随手一拍便是“京味文艺大片”。
这里的前身是有着60余年历史的北京胶印厂。2012年,在北京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的大背景下,这片工业遗址迎来新生。园区经理李明回忆起改造历程,感慨道:“当时我们面临着巨大挑战,既要保留老厂房的历史风貌,又要赋予其新的功能。为此,我们邀请了多位建筑设计师和文化学者,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确定‘工业文创园区’的改造理念。”
2014年开园后,原北京胶印厂经过“腾笼换鸟”实现华丽转身。大跨度厂房变身“立体街巷”,回环连廊串联起玻璃幕墙工作室、多媒体剧场与文艺咖啡馆。每到周末,画廊里的艺术展、剧场里的沉浸式话剧、广场上的文创市集,吸引“潮人”扛着相机穿梭,也让周边居民养成了“下班逛园区”的习惯。附近居民王阿姨说:“我周末常会来这里的剧场看看电影、听听戏,这个文创园让我的生活也文艺了不少。”
漫步园区,不时能看到年轻的艺术家在玻璃幕墙内专注创作,在剧场里进行话剧排练。咖啡馆中弥漫着浓郁的香气,人们在此谈天说地、交流创意。“在这4年的变化中,77文创园逐步被改造成集观光、展示、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成为北京文化创新创意生活的重要地标。”李明表示。
如今,77文创园每年还举办“77文创生活节”,通过打造文艺集市、提供电影戏曲展演,为周边居民和远道而来的游客打开一扇文化新窗,不仅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也让沉寂多年的厂区重新热闹起来。
在胡同改造的进程中,77文创园的成功并非个例。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胡同资源,这些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肌理,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北京市下大力气保护老城,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改善人居环境,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特别提出保护好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
沿着蜿蜒的胡同向南而行,笔者来到西城区大栅栏铁树斜街胡同,这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可追溯到金代中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在这里一座由传统四合院改造而成的博物馆——93号院博物馆散发着独特文艺魅力,成为网上热门的文化打卡点。打开小红书,“北京胡同必去”“藏在胡同里的非遗宝库”等热帖刷屏,引得众多游客前来解锁藏在这座博物馆里的老北京文化密码。
走进93号院博物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四合院映入眼帘。院子东侧的砖墙上写着“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两排大字,不仅彰显着博物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也承载着博物馆馆长蔺熠的心愿。自2014年开馆以来,93号院博物馆始终关注中国传统非遗,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博物馆院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题写着“乘物游心”四字。馆内陈列着各种收藏,从诗词书画,到京剧艺术藏品,每一件都无声地诉说着非遗故事。南侧的厢房是博物馆内的非遗工坊。蔺熠介绍:“非遗的保护传承,不应只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还要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亲自去感受和了解,最终喜欢上这些非遗工艺。”曾经,一名法国飞行员因儿时母亲带回的中国风筝与中国文化结缘。此次,他来中国旅行,专程来制作沙燕风筝,将这份文化记忆传递给下一代。
在铁树斜街胡同里,93号院博物馆成了一处民间艺术传播与体验的场所。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市民游客可以前来体验毛猴、兔儿爷、面人儿、风筝和草编等非遗技艺。互联网上,许多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非遗手作成果,称赞这里是“沉浸式感受老北京文化的宝藏地”。每逢周末,胡同里的居民吃完晚饭还会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内的老槐树下,听着京剧戏曲表演,触动着胡同里的文艺DNA。
胡同里的国际范儿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胡同里碰撞出独特的韵律。胡同正以包容的姿态,将历史底蕴与多元文化风情悄然融合,焕发出接轨世界的鲜活生命力。4月25日,东城区前门东大街23号院,传出爵士乐的律动与欢快的钢琴曲声,这是日系爵士嘻哈音乐人碗叔(DJ Okawari)在北京爵士乐俱乐部蓝色音符(Blue Note Beijing)带来的春季限定演出。
“我们专程从天津赶来,就为听今晚这场!”早早地赶到、准备入场的天津大学生小张正踮脚张望着入口。他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喜欢碗叔快3年了,他的曲子总能让我感到很同频。”小张告诉笔者,能在老北京城里听他的现场,感觉这里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
晚上6∶30,北京蓝色音符的大门缓缓打开,沿着宽敞台阶缓步而下,暖黄色的灯光轻柔地洒在长长的走廊上,一侧墙壁上,各色唱片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大多源自国际著名的爵士乐大师。
“在过去的几年间,蓝色音符俱乐部每周会呈现不同的世界级水准爵士乐演出,让爵士乐的国际韵律在首都持续回响,搭配精致餐饮服务,打造一种艺术、健康、潮流的生活方式。”北京蓝色音符负责人万瀚璇告诉笔者,“蓝色音符爵士大乐队”曾尝试将中国传统民乐与爵士乐相结合,展开美妙的旋律与即兴的演奏,营造独特的“中式融合爵士”风格。其中,蓝色音符大乐队《坐标·北京》系列企划,巧妙融合了爵士乐与北京城市文化,带领观众探索城市的时尚魅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国际爵士乐大师也热衷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像爵士萨克斯风巨匠肯尼·贾瑞特(Kenny Garrett)就曾多次来到中国,演出中将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成独一无二的爵士乐版本,用跳跃的节奏与婉转的旋律,赋予经典民歌全新的世界气质,让东西方听众都沉醉其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文化。
像这样的在家门口走出国际范儿的例子并不在少数。鼓楼脚下的宝钞胡同长800多米,是北京最为古老的胡同之一,也是国际范儿小店扎根的地方。
“我把香港的烟火气揉进了胡同里,也给传统茶点添了些新花样。”福荣记港式早茶店的负责人小林介绍。这位出生在香港的年轻人,初来乍到便被胡同里此起彼伏的北京话、邻里间热络的寒暄所打动:“这里的人情味和香港的街头巷尾很像,都是有温度的生活。”
在小林的巧思下,茶点推陈出新却不失本味:麻团裹着咖喱鸡肉与拉丝芝士,咬开瞬间香气四溢;避风塘虾饺与金蒜的味道完美交融;蛋挞里包裹着日式和牛,丰腴肉汁遇上酥脆挞皮,碰撞出奇妙口感。这些融合了港式底蕴、国际风味的创意菜品,不仅让食客们眼前一亮,更让胡同里飘起多元文化的香气,注入鲜活的国际范儿。
离福荣记港式早茶店不远处,老石饺子铺的墙壁上各个国家的国旗一面接一面,吸引着往来游客的注意。芝士鸡肉玉米、芝士牛肉尖椒、罗勒叶芝士黑胡椒西红柿……十几种芝士口味的水饺琳琅满目,让人有些目不暇接。“很多外国游客到店里吃饭,看到本国元素,会很开心,有种回家的感觉。”老石饺子铺负责人老石笑着说。
胡同里的生活仍在继续,烟火气藏在热气蒸腾的早点摊、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里;文艺范儿浸润于改造后的文创园、博物馆中;国际范儿跃动在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热情碰撞中。青砖灰瓦的胡同,一手托举着千年文脉,一手拥抱世界潮流,让传统与现代交织,东方与西方共鸣,持续演绎着生生不息的城市故事。(严冰 管诗雨 龚煜煊)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2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