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关注帕金森 别让生命因颤抖而害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7:23:00    

原本灵活自如的手脚开始不由自主地抖动,甚至一些简单的动作都变得艰难迟缓;曾经丰富的面部表情也逐渐消失,只留下一张毫无表情的“面具脸”替代……这些令人无奈的症状,正是帕金森病逐步侵袭的典型信号。

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天就将目光聚焦“帕金森”,一起来了解下帕金森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等,希望通过报道能够为更多“帕友”及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不让生命因颤抖而害“帕”。

资料图

手抖≠帕金森病

“慢”和“僵”的特征更具诊断价值

帕金森病(PD)常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年龄在60岁以上,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在1.7%。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完全不会患这种病,只是概率较低。“年轻人也可能患帕金森病,但发病率较低(约占总病例的5%-10%),而且多与遗传相关。早发型患者症状进展较慢,对治疗反应较好,但需警惕异动症等并发症。”济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梁燕介绍,与此同时,她也提醒,尽管年轻人患病风险低,但并非完全免疫,如果家族中有早发病例,应提高警惕,尽早就医,规范治疗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造成帕金森病主要致病原因有哪些?患者又会出现哪些症状呢?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莉介绍,帕金森病患者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减少,导致以运动症状为主的多种临床表现。患者会逐渐出现动作缓慢笨拙、静止性震颤,典型表现为手部“搓丸样”抖动;肌强直如肢体僵硬如“铅管”或“齿轮”样、姿势步态障碍如小碎步、前冲步态易跌倒等核心运动症状。

与此同时,该病还伴随着丰富的非运动症状,包括早期就可能出现的嗅觉减退、便秘、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表现为睡梦中大喊大叫或挥拳踢腿,以及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晚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甚至痴呆。

“手抖,医学上称为震颤,并不一定是帕金森病,需要先排除生理性因素。”李莉介绍,如果排除了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药物使用或戒断以及咖啡、烟酒等刺激物影响后,仍出现持续性的手指震颤,则可能是病理性震颤。除了帕金森病外,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小脑病变等疾病同样会引起手抖,必须通过专业医生的详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帕金森病患者都会出现震颤,约30%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动作迟缓如穿衣变慢、写字变小、肌肉僵硬“铅管样强直”等核心运动症状,在李莉副主任看来,这些“慢”和“僵”的特征才是帕金森病更具诊断价值的表现。因此,单纯手抖无需过度恐慌,但若伴随其他运动障碍或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起立困难、写字变小、走路易跌倒等等出现这些症状要留意帕金森病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哪些细微症状可能暗示患病风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如何察觉?

“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往往隐匿且不典型,日常生活中需特别关注这些细微变化,在运动方面,可能出现单侧手臂摆动减少、写字逐渐变小、转身动作笨拙或扣纽扣等精细动作变慢;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非运动症状可能提前数年出现,包括明显的嗅觉减退特别是对咖啡、香料等气味的辨识障碍、夜间睡眠中大喊大叫或挥拳踢腿、顽固性便秘以及不明原因的抑郁焦虑等。”李莉介绍。

同时,济南市人民医院、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两位专家也建议大家简单自测:双手平举观察静止时是否出现单侧“搓丸样”震颤,10秒内能否完成15次以上的快速握拳动作,或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变化,如手机打字速度明显变慢、需要多次支撑才能从沙发起身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家族史、长期接触化学毒物或同时出现嗅觉丧失伴便秘的人群要提高警惕,若发现有两种或以上症状持续进展,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通过黑质超声等专业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干预可有效延缓疾病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症状特异性较低,应综合多项表现判断。

针对帕金森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有哪些,药物和手术治疗分别适用于什么阶段,各自有哪些优势和局限?

帕金森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疾病阶段和症状特点采取个性化方案。在疾病早中期,药物治疗是首选,常用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但长期服用会造成一些副作用,如异动症等。“当疾病进展至中晚期,药物疗效下降时,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这种可调节的手术能显著改善震颤等症状并减少药量,但不改善非运动症状且费用较高。”李莉介绍。

谈及目前前沿的治疗技术,李莉表示,帕金森病治疗领域现正在经历革命性突破,在疾病修饰治疗方面,靶向α-突触核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疗法正在临床试验中,有望延缓疾病进展;神经保护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显示出改善运动功能的潜力。手术治疗方面,新一代闭环DBS系统和定向靶向刺激技术显著提升了脑深部电刺激的精准度,而无创MRgFUS超声治疗为药物难治性震颤提供了新选择。最具颠覆性的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日本已开展iPS细胞衍生神经元移植的人体试验,而AAVGAD基因疗法和LRRK2基因沉默技术则为特定亚型患者带来希望。

数字医疗方面,可穿戴设备和AI辅助诊疗系统实现了症状实时监测和个性化用药指导。此外,光遗传学和肠道菌群调控等非传统疗法也展现出独特潜力。尽管这些创新疗法大多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预计未来5~10年将重塑帕金森病的治疗格局,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选择。当前治疗仍以药物和DBS手术为主,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权衡参与前沿治疗的利弊。

中晚期易伴发精神障碍

家人陪伴心理支持不可少

帕金森病(P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运动功能,中晚期更易伴发复杂的精神心理问题。临床数据显示,约15%~3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认知障碍、幻觉等精神症状,近半数合并抑郁、焦虑,而运动功能受限引发的自卑、恐惧心理,往往进一步加剧心理负担。此外,患者常因言语不清、手抖、动作笨拙及面部表情减少,导致社交互动受阻,加剧孤独感。

在疾病应对方面,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正被广泛认可。中医将帕金森病归为“颤证”“痉证”范畴,认为其核心病机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痰瘀阻络及风阳内动,治疗强调辨证施治:通过六味地黄丸、补阳还五汤等中药方剂调和气血、补益肝肾;针灸选取百会、太冲等穴位平肝熄风;推拿手法缓解肌肉僵硬,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改善肢体协调能力。饮食上,建议多摄入黑芝麻、枸杞等补益肝肾之品,避免辛辣油腻以护脾胃。

无论是中医调理还是西医干预,均离不开家庭支持体系的构建。“家属的耐心陪伴与科学照护,是延缓病情进展的重要环节。”梁燕指出,患者因行动迟缓、平衡能力下降,面临较高的跌倒风险,家庭环境需做好适老化改造,如安装扶手、防滑地垫;在日常生活中,家属需协助患者维持规律作息,鼓励参与社交活动,通过眼神交流、肢体接触等非语言方式传递关爱,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值得关注的是,帕金森病的精神障碍可能早于肢体震颤、僵直等运动症状出现,早期筛查尤为关键。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帕金森病患者约350万,随着老龄化加剧,预计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500万。梁燕强调,除了监督用药、陪伴康复训练,家属还需关注患者便秘、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这些往往是心理问题的“信号”。饮食上,均衡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新鲜蔬果,有助于减轻神经细胞氧化损伤,对整体病情控制亦有辅助作用。

“帕金森病的治疗不是单一手段的孤军奋战,而是医疗、家庭与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业内专家指出,中晚期患者的心理支持与生活照护,直接影响其生存质量。家庭作为患者最主要的照护单元,需在专业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将中医的整体调理与西医的精准干预相结合,同时注重情感支持与社交功能维护。全社会也应加强对帕金森病心理健康领域的关注,通过科普宣教提升公众认知,构建“医疗—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帮助患者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保持尊严、重获生活信心。

目前,针对帕金森病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技术不断进步,早期识别精神心理异常并介入治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程。专家呼吁,家属若发现患者出现情绪低落、认知减退、幻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重运动症状、轻心理干预”的误区,以科学照护助力患者提升生活质量,在病程中实现“带病生存”的最优状态。(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吕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