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今年的三伏天少了整整10天,冬病夏治有什么讲究?全国名中医这么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7:3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丽娜 蒋升 刘千 通讯员 陈岩明 辛宣 陈瀛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时下杭城各大医院已陆续开启冬病夏治门诊。

“目前我们科室总接诊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0%,且仍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昨天上午,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来到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发现诊室里四十多张治疗床都已满员,诊室外还排着长队,副主任中医师洪寿海边扎针边和记者说,仅周末两天,总就诊人数就已超过700人次。

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省新华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省中山医院)多个冬病夏治门诊也热闹起来了,据相关统计显示,这些诊室的接诊人数都有较快增长。

冬病夏治依旧火爆,但今年的三伏天却有点特殊:从7月20日入伏到8月18日出伏,共计30天,打破近十年来“40天长三伏”的惯例。不过,短三伏只是听起来凉快,暑热威力可不会打折扣。今年的特殊情况下,我们需要重点小心哪些疾病?夏日养生方案是否要作出调整?冬病夏治时要注意什么?潮新闻·钱江晚报邀请浙江中医药潮鸣智库专家、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在内的多位相关领域医生带来应季提醒。

三伏天虽然少了10天

但冬病夏治疗程已足够

中医素有“春夏养阳”,“长夏胜冬”的说法,冬病夏治是传统特色疗法之一,其核心在于“治未病”,是针对一些冬天高发或易加重的疾病在夏天进行治疗。

“闷热难当的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阶段,被认为是调养身体的黄金时段,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趋于肌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范永升说,以三伏贴为例,便是选用具有温经散寒、助养的中草药,贴敷于穴位,通过皮肤渗入浅表经络,再由经络运行输送全身。

“虽然这次的三伏天比去年整整少了十天,但从冬病夏治的疗程上来说已足够,不会有太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细节方面不能马虎。”范永升提醒,冬病夏治确实对大多数亚健康人群有帮助,但并非人人适用,比如平日容易上火、大便干、脾气躁、血压高等阴虚火旺的人就可能适得其反。拿风湿免疫病患者来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的患者适合冬病夏治,而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就不宜尝试三伏贴。

省新华医院供图

随着生活条件与方式的改变,现代人酷爱在夏天大量摄入冰镇饮料和水果,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寒湿积于体内。因此,范永升建议大家可在此时适当多吃点发散的食物,做菜的时候放点时令的嫩姜,既能调味又能养生。

至于碰冰镇饮品等,范永升认为,要根据年龄、体质、工作性质等量力而行。

“老人及小孩最好能克制一下,因为冰镇饮品与食物同时下肚,易导致血管收缩,继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范永升提到,精力充沛、代谢旺盛的年轻人可适当过过嘴瘾,但记得清凉落肚后去动一动消耗掉,早上起床时、晚上睡觉前和吃饭前这三个时段最好别吃冰的。

中医专家建议

适当拉长治疗间隔时间

既然天都那么热了,是不是多出去走走就能把体内湿气排光?

“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湿气有寒暑之分,有的是能具体到如何预防的,而有的则是由外界气候变化所产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浙江省新华医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董雷对此感触很深。“从近几年同期的气温变化趋势来看,今年入夏后的情况有点不一样,入梅相对较早,月初又刚经历台风,在八月中下旬也有可能遭遇新的台风,整体波动明显,所以在时间安排上需要做出一些调整。”

省新华医院供图

大多数人喜欢踩着时间点去医院冬病夏治,头伏、中伏、末伏各做一次调理。但因为今年三伏天开始晚结束早,在“一头一尾”两个时间节点更容易遭到外界湿气侵袭,简单说,就是刚提升阳气,外界环境变化又会产生热湿,以升阳祛除寒湿痹的功效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有些天天穿西装的精英人士,从户外回到办公室后,总爱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身上的汗还没收敛又会被冷风逼入体内,冷热交替,就会引发以咳嗽迁延不愈为主的呼吸系统痰饮病。若你常感觉身体沉闷、肿胀,喉咙里有痰却又怎么都咳不出来,可能就是湿气过重的表现。

此外,对于部分人群而言,若在短时间内频繁进行冬病夏治,可能会使体内阳气“超标”,“之前就有小伙子在一个月内给自己强行加量,一个夏天贴了七次三伏贴,导致口干舌燥、睡眠质量下降,有一天睡到半夜还流鼻血。”董雷建议,为避免出现这类情况,大家可以把冬病夏治的时间“战线”拉长,以往每隔十天贴一次三伏贴,今年可延伸至15天左右。“现在很多医院都会提前安排开路伏,这样有利于给身体更长时间的保护。”

辨证论治,精准调理

一定要找专业中医师

众所周知,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既有中药内服、外敷,夏季膏方,也有穴位注射、中药熏蒸、艾灸等,不同人群具体该怎么选?

“盲目跟风并不可取,尤其是在今年三伏缩短的情况下,调理要更精准,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下,根据体质制订个性化方案,慢病患者千万别大意。”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山医院院长林咸明强调,此时应紧扣“抢时间、重祛湿、护阳气”三大原则,湿热者需“清泄”,阳虚者则重在“温补”。若处理不当,既可能导致阳气“耗散过度”,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也可能使湿热黏滞难祛,郁结体内,埋下咳喘、关节痛等冬病隐患。

省中山医院供图

常年怕冷的阳虚体质者,在湿热交织下更容易出现“夏亏冬寒”的情况,所以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阳气升发与固护,艾灸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传统艾灸是每伏灸3次,而今年可考虑调整为隔日1次,连续进行约15次艾灸,意在通过高频率集中祛邪扶正,弥补时间劣势。”浙江省中山医院针灸科主任韩德雄说,艾灸全天都可以,最好是在上午。

当然,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针对某些疾病,可通过艾灸与中药的强强联合,提升治疗效果。

“在饮食方面,可适当多吃薏米、赤小豆等清淡化湿的食物,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可在午时(11点~13点)小憩20分钟以养心神。”韩德雄建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