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潮人丨宁波95后女生郑晓萱:一边读博发SCI,一边拿下力量举亚锦赛季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7:32: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纪驭亚

深吸一口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宁波女孩郑晓萱以60KG体重,深蹲举起178公斤的杠铃——这几乎是她体重的3倍。

近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校区)的健身房里,身穿运动服,四肢肌肉健硕的郑晓萱,又一次刷新了自己的深蹲个人最好成绩。

这个笑容甜美的中科大在读博士女生,还有另一个身份:力量举运动员。目前,她正在备战今年8月在成都举行的世界运动会。

图为郑晓萱正在力量举亚洲锦标赛比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去年年底,郑晓萱在乌兹别克斯坦参加了由国际力量举联合会(IPF)举办的力量举亚洲锦标赛(以下简称亚锦赛),以总成绩430Kg取得亚锦赛女子63公斤级别季军。深蹲175KG和总成绩都破全国纪录,卧推达全国纪录标准线的优异成绩,也让她一战成名。

作为竞赛项目,力量举和举重在技术、规则和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力量举,是一项以测试极限力量为核心的竞技运动。和举重有挺举、抓举两个项目,动作复杂且需精准的节奏控制不同的是,力量举以深蹲、卧推、硬拉三个直观体现绝对力量的分项作为比赛项目,技术难度会低一点,正受到越来越多全球年轻人的欢迎。

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如何跨界成为力量举亚锦赛季军?科研和力量举运动员,双重身份为何都能游刃有余?

近日,潮新闻记者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学,在该校健身房里对话郑晓萱。

宅女变身力量举运动员

业余爱好打破全国纪录

4月26日下午13时,在中科大(中校区)功能楼一楼的健身房,郑晓萱正双手各举一个25公斤的哑铃练习上斜推胸。她的神情非常专注,喘气声和放置、调整器械时的轻微碰撞声在安静的健身房里不时弥散。

图为郑晓萱正在学校健身房独自训练。受访者供图

这是郑晓萱的固定训练时段——由于科研压力大,同学们午休时间多会小憩,健身房里通常只有她在独自训练,更高效。

每天训练2小时,一周训练4-5天。这样的训练节奏,郑晓萱已坚持3年多。哪怕回老家、出去旅游,她也会找健身房完成当天的训练任务。

“你敢信吗?本科时,我可是个宅女,非常排斥运动。”训练间隙,郑晓萱跟潮新闻记者聊起天,笑容甜美。

在大四到研一期间,郑晓萱经历了快速减肥、饮食失控后体重再次飙升、再减肥的过程。开始坚持健身,其实是她在研一下学期时的一次“自救”。

慢慢的,郑晓萱发现自己在力量方面有一定天赋——她深蹲重量的提升速度比身边健身年限更长的同学还快。也正因如此,她开始了解力量举。

图为郑晓萱正在学校健身房独自训练。潮新闻记者 纪驭亚/摄

郑晓萱说,国内一些力量举运动员会聘请专业的教练、营养师等,而自己的教练是刚去年从中科大博士毕业、同为力量举爱好者的男友易若龙。两个人一起研究制定训练计划,也一起奔赴在各个赛场上。

2022年11月,身为力量举项目新手的郑晓萱成了黑马,在一众男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中科大首届“科力科气”力量举大赛冠军。

“你应该去试试更大的赛场!”从本科就开始健身的易若龙敏锐捕捉到了女友身上的潜能。在他看来,郑晓萱不仅有力量上的天赋,能对自己下狠劲、爱钻研的劲头也非常适合这一运动项目。

为了当好郑晓萱的教练,易若龙在2023年8月考取了力量举国家一级裁判证。“力量举比赛有严格的流程和规则,我负责了解比赛的各种事项,帮她抠动作细节,而晓萱则尽可能提升自己的技术技巧。”易若龙回忆。

图为郑晓萱参加IPF海峡两岸邀请赛。受访者供图

2024年5月,郑晓萱首次走出校园,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IPF海峡两岸邀请赛。她以60.15Kg的体重,深蹲举起170.5Kg,两次打破63Kg女子全国深蹲纪录。同时,她也以400.5Kg‌的总成绩夺得63kg女子公开组冠军。“当时我还是国内力量举圈的小透明。夺冠让我获得亚锦赛的参赛资格,也给了我去冲击亚锦赛的信心。”

“和专业运动员相比,我们有自己的科研主业,比赛时心态更松弛。”郑晓萱举例,自己所参加的亚锦赛女子63Kg组强手较多,自己是这一组别唯一的中国运动员。当时面临毕业,忙于秋招面试的郑晓萱,对成绩没有太多期待。没想到,怀抱着享受比赛和挑战自我的念头,她反而状态出色。

边发SCI边力量举夺奖

科研训练“两头开花”

“强壮的身体和聪明的大脑竟在同一个人身上”“果然是中科大博士生,力量训练理论研究得那么透”……

前不久,郑晓萱参加亚锦赛的视频火了。社交网络上,网友们一片惊叹声。也有人表达了不可思议,“物理化学专业的科研工作和备战力量举国际赛,真有人能把两项高强度的事情都做好?”

“当然!”郑晓萱不假思索的告诉记者,做科研与练习力量举,并不冲突。

郑晓萱的底气来自于她过去9年在学业和科研上的优异表现——

在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读本科时,郑晓萱的平均绩点高达4.28,更以共同一作、二作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各一篇。

2020年,她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保研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物理化学专业的超快与非线性光谱实验室硕博连读,研究纳腔增强和频光谱技术。

硕博连读期间,在兼顾力量举训练的情况下,她的期末考试综合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一区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化学科学)发表两篇论文,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在SCI一区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发表论文。这些期刊都是郑晓萱所研究领域较为权威的期刊。

“其中一篇投稿给Chemical Science的论文,在亚锦赛比赛期间正处于送审阶段,随时可能会有审稿意见并需要回复。”郑晓萱说,除了上场比赛的3、4小时,其余时间她都随身带着电脑,以备随时改稿。

对喜欢事事提前规划、高效执行的郑晓萱来说,平衡科研和力量举训练,并非难事。

每天早上8点半之前,郑晓萱就会到达办公室或实验室,持续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除了吃饭和中午去校内健身房完成2小时训练外,她专注科研的身影几乎不缺席。

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时间利用率,郑晓萱总是会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实验准备,规划好每一步的实验细节。

为了备战亚锦赛,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的郑晓萱熟读技术手册,赛前还会和男友一起模拟比赛现场。因为对动作的技术要求和比赛现场状况较为熟悉,她在亚锦赛9次上场都获得三位现场裁判全体白灯通过。

“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保持一种永不言弃、不怕困难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郑晓萱说,导师的这句话鼓舞着她一路攀峰。

博士为何容易练出大肌肉

“科研式思维”指导训练

当大家讨论郑晓萱亚锦赛破纪录时,往往还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力量举赛场的“含博量”越来越高。

去年7月,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陶峰在IPF亚洲、大洋洲和非洲力量举锦标赛中夺冠。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也有多位博士生博主晒自己力量举训练的视频。

在郑晓萱看来,因为博士生科研压力大,经常要面对努力后的失败。而运动是一件努力就能获得正向反馈的事,博士的“科研式思维”还能帮助他们在竞技运动中提升技能。特别是像力量举这样把获胜方法写在台面上的竞技运动——力量和技巧缺一不可。

郑晓萱以自己为例,为了短时间内获得最大训练效果,她用上了“科研式思维”。具体来说,就是将自己当作受试者,根据比赛的日期将训练分为几个板块。每个板块当作是一个小实验,训练的强度、频率和容量等作为实验的变量。板块内训练由轻到重,前期重心放在掌握动作技术和消除上个板块的疲劳上,后期尝试突破自己。在每个板块中收集数据找到问题,并在下一个板块进行相关变量的调整。

因为想充分挖掘自己在训练时的极限重量,郑晓萱和男友易若龙还研究了不少文献。有些研究人员推荐每次训练时冲刺极限重量。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了解自己的最佳水平,但劣势在于不可控。有可能今天能举130Kg,明天只能举110Kg。而训练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要在比赛日发挥出最佳水平。

两人经由多次尝试发现,冲击“次极限”的重量训练能够达到最大化增力效果。此后,郑晓萱会在训练中不断收集的数据来预估自己的真实水平,在比赛日合理地冲刺自己的极限重量。

图为亚锦赛夺牌后,郑晓萱和男友兼教练易若龙合影庆祝。受访者供图

“科研式思维”也在备战的关键时刻,让郑晓萱力挽狂澜。

“距离亚锦赛还有一个月时,眼看万事俱备,但我的背部却意外受伤了,连70kg重量的深蹲也无法完成。”郑晓萱说,按照常规做法,受伤了就要静养,这会严重耽误训练进度。

但易若龙查了文献资料后告诉她,这个“常规做法”并不科学。“如果一味静养,不仅可能减缓恢复的进程,且很难较快地恢复到受伤前的训练强度。”郑晓萱说,科学做法是在身体可以承受的疼痛范围内,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刺激,让身体慢慢适应。

不仅如此,两个年轻人还在赛前做了周密的行动方案。如根据当天可能出现的不同身体状态,制定不同的“开把”、“叫把”重量,以确保不会因为临场紧张而乱了阵脚。

郑晓萱说,世运会结束后,她将回归主轨道,入职半导体设备企业,成为工程师。但这段奇妙的经历,也让她的人生始终处于开放状态。“从宅女到亚锦赛季军,我用了不到4年。我很期待力量举还会为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惊喜。”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