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梦·劳动美】把文艺这张“冷板凳”坐出热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0:53:00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俊

“数十年如一日,她用笔触记录新时代青海高原的山乡巨变;以1年出版1部长篇小说的创作速度,用文艺为时代抒怀;勤奋耕耘,把文艺这张‘冷板凳’坐出了热度……”这是外界对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文联主席李卓玛的评价。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李卓玛作为青海省文艺界唯一代表,备受瞩目。

有人说,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那么在鲜花和掌声背后,李卓玛的成功“密码”是什么?这位文艺界“标杆”又是如何炼成的?

5月7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见到了载誉归来的李卓玛。中等偏瘦的身材,言谈举止间透着坚韧、善良与文气,这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她的办公室狭小,除了办公桌和沙发,几乎被各类书籍填满,墙上醒目的“七个一工程”路线图尤为显眼(一本文学刊物、一个文艺扶持资金、一个文艺奖、一组笔会、一群基地、一套文学系列丛书、一个网络文艺平台)。

时间回溯到2017年,李卓玛刚上任时,作家、摄影、书画、曲艺等五个下属协会面临无固定场所、无工作人员、无办公经费的困境。在互助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她创新推出“两条腿走路”策略:一方面争取县财政下拨固定经费保障协会运转;另一方面引导协会主动与乡镇、单位及企业合作,寻求共赢发展契机。这项创新举措被海东市委宣传部作为优秀经验在全市推广。

“要让文艺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李卓玛带领团队深入全县乡村。烈日下,她戴着褪色的遮阳帽,探寻土乡文艺的独特基因。

如今,互助县文联的变化有目共睹:《彩虹》杂志获评青海省第5届优秀期刊;县财政每年下拨9万元“文艺出版专项资金”,惠及10余位优秀作家;成功设立“彩虹文艺奖”,每5年评选一次,已激励30余人次文艺家;出版《土乡作家文丛》20本,以及以彩虹故乡为主题的书画、摄影作品集10册;培养推荐300余名文艺工作者加入各级文艺家协会,县级会员达600余人,数量位居海东市首位。

临近中午,李卓玛来到互助土族故土园采风。她蹲在土族阿姑身旁,指尖轻抚盘绣上的八宝如意纹,轻声问道:“这个纹样,是不是和脱贫攻坚精神有相通之处?”阳光透过古老的木格窗棂,在她身上洒下斑驳光影。

在创作基地纳顿庄园四合院内,土炕、木格窗、陪嫁红箱笼、农耕具等浓缩着土乡历史与文化的“微景观”,成为李卓玛汲取灵感的宝库。她仔细观察,试图将这些特色文化符号巧妙融入作品,让民族与地域文化魅力跃然纸上。此时,她的采访本上又密密麻麻记录下新的素材——对于这位扎根文艺阵地15年的土族作家而言,这样的场景早已是创作日常。

谈及创作《那一道彩虹》,李卓玛说自己曾在班彦村“扎根”六个月,走访8个村369户人家。犹记得在6村一户乡亲家的电热炕上,她与做针线的土族阿妈唠着家常。突然,窗外大雪纷飞,阿妈望着雪花露出灿烂笑容,那笑容恰似她手中正在绣的七彩盘绣太阳花。那一刻,李卓玛下定决心:完成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后,一定要再写一部关于班彦的长篇小说,用自己擅长的文学体裁,致敬这个伟大时代和这片热爱的土地。

180天里,她用土语与班彦乡亲交流,和大家一起下地耕作、上山牧羊、喂猪挖土豆。那些带着泥土芬芳与生活温度的故事,不仅成了她创作的宝贵素材,也奠定了下一部作品的基调。

“《那一道彩虹》以质朴笔触,描绘出彩虹故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后的幸福图景,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互助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松萍这样评价:李卓玛以现代文学手法赋予古老故事新活力,传递出民族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这是她作为土族儿女对故土的深情告白。

为保障文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李卓玛在注重梯队培育的同时,着力培养校园作家。她在《彩虹》杂志开设“校园风铃”专栏,每期选发学生优秀习作,每年还会组织评奖并奖励学生,通过实践打磨精品、锻炼人才。

李卓玛的办公桌上,贴着一张写有“站着写作”的便签——这是她与腰椎病、颈椎病“和解”的独特方式。

“文艺工作者就像高原上的芨芨草,根扎得越深,讲述的故事就越动人。”李卓玛表示,她将以文艺工作者的担当,让世界听见大美青海的声音,用创作实绩诠释坚守“冷板凳”的初心。

这份坚守,让她的作品充满高原特有的气质。在做好全县文艺工作的同时,李卓玛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以文艺为号角,奏响时代强音。

自2010年出版首部作品至今,李卓玛已完成9部12本著作,累计创作超五百万字,每一笔都饱含着她对彩虹故土的热爱。

为时代立传,为土地歌唱。当朝阳升起,漫过龙王山,李卓玛又踏上了新的采风之旅。车窗外,层层梯田上的山杏花连成一片绚烂彩霞,恰似她正在书写的美好春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