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诊10个月,接诊近万人次,“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最近,这个热搜引发许多讨论。
一些网友倾诉无奈——身边就有“同款”孩子,他们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对父母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无动于衷。
一些网友表达同情——孩子家长四处奔走、想尽办法,心急如焚、夜不能寐,那份无力与心酸、紧张与痛苦,着实让人感同身受。
孩子拒绝上学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复杂的因素?人们对这种现象存在哪些常见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容易拒学”
说到拒绝上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成绩不好的孩子更容易这样。现实却未必如此。
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是儿童在学习阶段常见的问题之一。有资料显示,全球大约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拒学及其相关问题。在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大概有20%到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问题。
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姜福香系统指导过全国各地130多个拒学儿童家庭;通过调整家庭系统,帮助几百个孩子重返校园和社会。她说,如果给这些孩子和父母“画像”,成绩好的孩子占八成以上,父母们则大多是靠高考改变命运的“考一代”,信奉“好成绩=好未来”。
在各地医院接诊的案例中,也有不少“学霸”拒学,让父母措手不及。比如,一名初三“尖子生”在全市统考前突然“崩溃停摆”,父母感到全家人“就像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下子停在半路,不知何去何从”。
姜福香说,这些孩子有一些共性,比如,不敢“落地”,在父母和自身的高要求、高期待中,不肯接纳自己的平凡,难以忍受偶尔失败带来的打击;不善交往,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发展不足,在人际关系上容易出现问题。
误区二:“些许小事,何至于此”
16岁的佳佳不肯去学校,导火索是涂改带找不到了;五年级的明明做了一个“讨厌上学”的饼状图,内容包括“怕忘带东西”“怕出错”“讨厌一些课”……
面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缘由,不少人无法理解:“至于吗?”
这些“小事”,可能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副主任医师李瑛说,孩子拒学是个体、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综合作用的结果。拒学“症状”像是一条警戒线,“上学作为基础社会功能保持不住,说明情绪问题到了一定的程度”。
拒学往往是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关系问题,诸如夫妻关系的紧张、亲子关系的隔阂、师生关系的不融洽以及同伴关系的不和谐等等。但很多时候,家长们因为平时关注不够,通常等到孩子学习“亮红灯”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云云的父母长期在外忙于生意,在她初中时选择了离婚。云云从小就被反复教导“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使她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绪。上高中后,学习压力陡增,她总是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头疼、失眠,向家人提起时,得到的回应总是“不要想太多”。直到她抑郁、休学,甚至出现自伤、厌食行为,母亲才匆忙推掉手头工作,回家陪伴她。
多年后,云云回想起这段经历,总会提到“拆屋效应”——只有事态变得很严重,一些家长才意识到要满足孩子基本的情感需求,“如果开一个天窗就能解决,不要给孩子拆掉屋顶的机会”。
误区三:“就是懒、玩心重、逃避责任”
很多孩子拒学之后沉迷于玩游戏、刷视频,昼夜颠倒。一些家长气不打一处来:“玩手机‘浑身是劲’,一提上学‘要死要活’,就是懒、玩心重、逃避责任……”
“做出不去上学的决定前,孩子往往经历了非常漫长的、痛苦的挣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李瑜说。孩子内心力量不够,就难以支撑自己走进校门。国外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拒学行为中,有67%的案例并非真正想要放弃学业,而是对学习困难、社交压力或自我效能感低下的一种反应。
因此,与其说“不想上学”是一份“拒学声明”,不如说是一个“求救信号”。
高二的林林频繁请假,父母经过深思熟虑后对他说:“如果你真的不想读书,我们可以接受,学一门技术也挺好。”父母的“开明”,意外加速了林林的休学进程。他“停摆”后变得更加焦虑和抑郁。原来,他不是真的想弃学,只是怕自己跟不上,特别是数学。但当父母表示“可以接受”时,他觉得自己好像真的“不行”,连父母都“放弃”自己了。
拒学的孩子容易沉迷网络,李瑛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得无条件的反馈,而不是价值评判。
但沉迷的背后,是难以言说的痛苦。一名“过来人”回忆:“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废物’,眼睁睁看着所有人往前走,只有自己‘卡’在那里,进退两难……”
误区四:“哪有时间‘停摆’”
孩子刚提出不去上学时,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错愕与坚决的否定:“这怎么行?!”
一时间,有的家庭乱作一团,家长找来班主任、任课教师、亲戚朋友等轮番对孩子“劝学”。有的父母放下工作,四处奔波给孩子“看病”。心急如焚的他们,只希望孩子快快重返校园。
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家长越急于把孩子“推出去”,孩子就越可能彻底“缩回来”。
李瑛说,学会坦然面对,是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迈过的第一关。父母要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孩子当前的困境,接纳孩子可能暂时无法上学的事实,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逐渐积蓄心理能量,重建勇气与信心。“放下”不等于“放弃”,平静下来反而更容易推动一些事情。
误区五:“四处求医,只为治好孩子”
姜福香常用一个比喻:叶子黄了,很可能是根部出了问题,只治叶子不治根是没有用的。
李瑛也指出,构成拒学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其中家庭尤为重要。如果把家庭看作一个系统,孩子拒学只是系统出现问题后的外显指标。
“孩子是在用他们的症状、用自己承受的巨大痛苦,来推动整个家庭的改变。”
有这样一位妈妈,她从小家庭条件不好,但凭借勤奋努力,从农村考到了城市,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但也造成了强势的个性。她总认为爱人和儿子不上进、没出息,动辄对他们批评指责,家庭长期笼罩在“低气压”氛围中。直到儿子拒学在家,还留起了满头长发,说只有头发是自己可以支配的,她才意识到自己的控制对孩子造成了多大伤害。
后来,她和爱人一起做心理疗愈,努力反思改变自我、改善夫妻关系,由此带动亲子关系的优化。“妈妈,你的眼神不像以前那么凶了。”“爸爸,我感觉你真的很可靠。”孩子很快主动提出想去补习班补课。
当孩子感觉越来越有希望,内心的能量会逐渐增强,就敢于直面外界的挑战,重返学校就会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误区六:“小心翼翼,唯恐再伤到孩子”
还有一种常见的误区,就是家长被孩子拒学时崩溃大哭、抑郁自伤的状态“吓傻了”,从此,在与孩子相处时变得小心翼翼,一句重话也不敢说。不少家长陷入过度反思的怪圈,不断审视和自责,甚至产生了“把孩子重新养一遍”的想法,希望以此作为弥补。姜福香指出,这样做看似是对孩子的呵护,实则反而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
孩子在不同时期需要的爱是不同的,幼儿期需要呵护与陪伴,而青春期更多追求独立与自我认同。
有研究表明,14岁是休学高峰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发现自己“搞不定”身边的种种状况,会很痛苦。家长要做的是想办法帮助他们长大。比如,不包办,把责任还给孩子,给孩子有原则的教育,而不是无条件的爱。
姜福香提到,还有一些家长在家庭系统逐渐修复后,迟迟不敢对孩子提复学的事,生怕“一谈就崩”。其实,孩子并非不想复学,只是需要得到恰当的帮助,需要父母适时“推一把”。孩子或许会出现情绪上的对抗,但在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对抗往往是“安全可控”的。
不少成功复学的孩子,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当他们回首往昔,甚至会半开玩笑地“埋怨”父母:“为啥没早点把我‘踢出去’?”
或许,换个角度看,孩子“停摆”并不完全是件坏事,这往往使深埋的问题得以暴露,给家庭系统提供“二次启动”的契机,也给孩子提供一个激活“新自我”的机会。
作者:王沐源
来源|青岛宣传